上下五千年——徐光启研究西学

米优学习网2年前 (2022-06-15)汉语百科118

  杨镐统率的四路大军在萨尔浒几乎全部覆没,满朝文武大臣都十分震惊。大家齐集在宫门外,呼吁明神宗增加兵力,调拨军饷,抵抗后金。翰林院官员徐光启,一连上了三道奏章,认为要挽救国家危局,只有精选人才,训练新兵,还自愿担任练兵的工作。明神宗听说徐光启熟识军事,就批准他到通州练兵。

  

  徐光启是上海人。在他出生之前,上海沿海一带遭倭寇骚扰十分严重。徐光启小时候,常常听他的父亲谈起当地人民英勇反抗倭寇侵略的情景,心里滋长起爱国的激情。

  

  徐光启长大以后,因为参加科举考试,路过南京,听说那儿来了个欧洲传教士利玛窦,经常讲些西方的科学知识。南京的一些读书人都喜欢跟利玛窦结交。徐光启经过别人介绍,认识了利玛窦。他听利玛窦讲的科学道理,都是自己过去在古书上没有读到过的。打那时候起,他对西方科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。

  

  利玛窦传播科学知识,主要是为了传教的方便。他觉得要扩大传教,一定要得到中国皇帝的支持。那时候,明朝是不让教士到北京传教的。利玛窦要地方大臣在明神宗面前帮他说话,他还到了北京,通过宦官马堂的门路,送给明神宗圣经、圣母图,还有几只新式的自鸣钟。

  

  明神宗不懂得圣经,也不知道圣母是什么人。但是对新式自鸣钟,倒很感兴趣,命令马堂把利玛窦带进宫来。

  

  明神宗接见利玛窦的时候,请利玛窦谈谈西洋的风俗人情。利玛窦本来是意大利人,为了夸耀自己,把自己说成是“大西洋国”的人。有人一查万国地图,找不到什么“大西洋国”,就怀疑利玛窦来历不明,要明神宗把他撵走。但是明神宗不听这个意见,倒赏给利玛窦一些财物,让他留在京城传教。有了皇帝的支持,利玛窦跟朝廷官员们接触就很方便了。

  

  过了几年,徐光启考取了进士,也到了北京,在翰林院做官。他认为学习西方的科学,对国家富强有好处,就决心拜利玛窦为师,向他学习天文、数学、测量、武器制造各方面的科学知识。

  

  有一次,徐光启到利玛窦那儿去学习。利玛窦跟他谈起,西方有一本数学著作叫《几何原本》,是古代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写的一本重要著作,可惜要翻译成汉文很困难。徐光启说:“既然有这样好书,您又愿意指教,不管怎样困难,我也要把它翻译出来。”

  

  打那以后,徐光启每天下午一离开翰林院,就赶到利玛窦那儿,跟利玛窦合作翻译《几何原本》,由利玛窦讲述,徐光启笔译。那时候,还没有人译过国外数学著作,要把原作译得准确,可不是件简单事。徐光启花了一年多时间,逐字逐句地反复推敲,再三修改,终于把前六卷《几何原本》翻译完成。

  

  除了《几何原本》之外,徐光启还跟利玛窦和另一个西方传教士熊三拔合作,翻译过测量、水利方面的科学著作。后来,他又在研究我国古代历法的基础上,吸收了当时欧洲在天文方面的最新科学知识,对天文历法的研究,达到了很高的水平。

  

  徐光启不但爱好科学,还十分关心民间疾苦。有一年,他父亲死去,徐光启回到上海守丧。那年夏天,江南遭到一场水灾,大水把稻、麦都淹了。水退之后,农田上颗粒无收。徐光启为这个心里挺着急。他想,如果不补种点别的庄稼,来年春天拿什么度荒呀!恰巧在这时候,有个朋友从福建带来了一批甘薯的秧苗。徐光启就在荒地上试种起甘薯来,过了不久,长得一片葱绿,十分茂盛。后来,他特地编了一本小册子,推广种甘薯的办法。本来只在福建沿海种植的甘薯就移植到江浙一带来了。

  

  这一回,徐光启提出练兵的主张,得到明神宗的批准,他满怀希望,想尽快练好新兵,加强国防。哪料到朝廷各个部门腐败透了,练兵衙门成立了一个月,徐光启要人没人,要饷没饷,闲得没事干。后来,好容易领到一点军饷,到了通州,检阅了那儿招来的七千多新兵,大多是老弱残兵,能够勉强充数的只有二千人,更说不上精选了。他大失所望,只好请求辞职。

  

  公元1620年,明神宗死去,他的儿子明光宗朱常洛也接着病死,神宗的孙子朱由校即位,这就是明熹宗。徐光启又回到京城,他看到后金的威胁越来越严重,又竭力主张要多造西洋大炮。为了这件事,跟兵部尚书发生矛盾,徐光启被排挤出朝廷。

  

  徐光启回到上海,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。他本来对研究农业科学很有兴趣,回到家乡后,又在自己的田地上,亲自参加劳动,做一些试验。后来,他把他平日的研究成果,写成了一部著作,叫作《农政全书》。在这本书里,对我国的农具、土壤、水利、施肥、选种、嫁接等农业技术,都有详细的记载,真可以称得上我国古代的一部农业百科全书呢!

  


相关文章

成语故事——卧薪尝胆

  公元前496年,吴王被越王勾践打得大败,受了重伤,临死前,嘱咐儿子夫差(chāi)要替他报仇。夫差牢记父亲的话,日夜加紧练兵,准备攻打越国。  两年后,夫差率兵把勾践打得大败,勾践被包围,无路可走...

成语故事——知人不易

  孔子走到陈国和蔡国之间的时候,穷困不堪,连野菜汤也喝不上,七天没有吃到一粒粮食,只好在大白天里睡大觉。  他的弟子颜回找到一点米,把它放在甑(zèng)里面煮。饭快熟了,孔子看见颜回抓甑里面的饭吃...

成语故事——不耻下问

  卫国大夫孔圉(yǔ)聪明好学,更难得的是,他是个非常谦虚的人。孔圉死后,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代都能学习和发扬他好学的精神,特别赐给他一个“文公”的称号。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公。  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...

成语故事——鸡鸣狗盗

  有一次,孟尝君率领众宾客出使秦国。秦昭王将他留下,想让他当相国。孟尝君不敢得罪秦昭王,只好留下来。不久,大臣们劝秦王说:“留下孟尝君对秦国是不利的,他出身王族,在齐国有封地,有家人,怎么会真心为秦...

成语故事——围魏救赵

  战国时期,魏惠王任命庞涓为大将,大举进攻赵国,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。赵成侯知道国力难以抵住魏军,就把中山之地献给了齐国,求齐国派兵解围。齐王即拜田忌为大将,孙膑为军师,率兵救赵。孙膑献计说:“魏国攻...

成语故事——远交近攻

  战国末期,七雄争霸。秦国经商鞅变法之后,势力发展最快。秦昭王开始图谋吞并六国,独霸中原。公元前270年,秦昭王准备兴兵伐齐。范雎(jū)此时向秦昭王献上“远交近攻”之策,阻秦国攻齐。他说:齐国势力...

发表评论

访客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。